女醫幾乎每周都在大眾交通工具上花費許多時間,搭高鐵前會先準備好一兩本書作陪,上週看的是這本旅居波蘭的作家林蔚昀"我媽媽的寄生蟲",是一本笑中帶淚的真摯之作,勾起不少同齡的回憶。
生長於農村,八零年代還是寄生蟲盛行的年代,舊家門口每周一晚上都有夜市,其中一桌"討糖"攤位,在桌上擺了各式像鴨腸跟鞋帶,大小長短不一的寄生蟲,還有一大罐透明的中藥玻璃罐,泡著琳琅滿目的蟲體,彷彿寄生蟲博覽會。國小時,每年學校會發一張中間有個藍色靶心的玻璃紙,中間那圈藍色的部分就是有黏性的膠紙,早上起床時黏一下肛門,若檢查出蟯蟲反應,就得吃殺蟲藥,一人中標,全家都得一起治療(吃過幾次,印象中是橘子口味的)。某一年衛生股長收集檢體時,發現一位同學的藍色玻璃紙袋似乎鼓鼓的,打開一看,居然是一小顆鼻屎般大新鮮的米田共(更早之前學校是發小塑膠盒,讓人收集一大早的糞便,改朝換代之後有人還是狀況外)。這段往事,每次回想都忍不住笑到流淚...大學醫學院的寄生蟲課,翹課的我總是按圖索驥,照著寄生蟲圖譜畫出作業,卻意外拿到高分,我覺得寄生蟲很可愛很親切,畢竟是他們陪我度過苦澀孤獨的童年。
生長於農村,八零年代還是寄生蟲盛行的年代,舊家門口每周一晚上都有夜市,其中一桌"討糖"攤位,在桌上擺了各式像鴨腸跟鞋帶,大小長短不一的寄生蟲,還有一大罐透明的中藥玻璃罐,泡著琳琅滿目的蟲體,彷彿寄生蟲博覽會。國小時,每年學校會發一張中間有個藍色靶心的玻璃紙,中間那圈藍色的部分就是有黏性的膠紙,早上起床時黏一下肛門,若檢查出蟯蟲反應,就得吃殺蟲藥,一人中標,全家都得一起治療(吃過幾次,印象中是橘子口味的)。某一年衛生股長收集檢體時,發現一位同學的藍色玻璃紙袋似乎鼓鼓的,打開一看,居然是一小顆鼻屎般大新鮮的米田共(更早之前學校是發小塑膠盒,讓人收集一大早的糞便,改朝換代之後有人還是狀況外)。這段往事,每次回想都忍不住笑到流淚...大學醫學院的寄生蟲課,翹課的我總是按圖索驥,照著寄生蟲圖譜畫出作業,卻意外拿到高分,我覺得寄生蟲很可愛很親切,畢竟是他們陪我度過苦澀孤獨的童年。
關於寄生蟲的回憶,我還記得,小時候我常常一個人騎著腳踏車在鄉間小徑到處探險,曾一個人蹲在路邊,仔細觀察狗狗吐出來的穢物,包含著生猛活跳跳的各種寄生蟲,有蚯蚓形狀的、有魚丸狀的、有白色的小問號...當時小腦袋還好奇忖度,是哪一戶鄰居的哪一條狗,肚子裡居然能裝這麼包羅萬象的各種蟲? 這個問題和很多事情一樣,始終沒有解答。
就如囤積症患者的子女,退一萬步以客觀立場來觀看,是讓人發笑的奇人軼事,但無法選擇的子女,身陷被垃圾人造土石流及無愛匱乏感所環抱的生長環境,卻是"不禁一番寒徹骨,焉得浴廁藍藍香" (電視兒童被廣告洗腦XD)
這種觀看屬於那個困苦年代才有的寄生蟲標本,又哭又笑的感受,只有同是活下來的倖存者,才能了解。
留言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