琬安文化診所 黃琬茹醫師 蕁麻疹農民曆 2025更新版











蕁麻疹分成
急性: 小於6週,有一半沒有特定原因,治療一兩週至改善。
慢性: 大於6週 ,需規律服藥一段時間,若藥物控制效果不好,可考慮抽血找出潛在原因。

症狀:
澎起的風疹(wheal) 皮膚劃紋症(dermatography),特色會自動消退,但又無預警發作。嚴重者甚至有血管水腫(angioedema),產生眼皮腫、嘴唇腫脹,甚至呼吸道腫脹,呼吸吞嚥困難
>>>更嚴重造成休克。此時需緊急送醫或急診處理,否則會有生命危險。


治療: 
規律服用口服藥物為主,建議完成基本療程3-7天,若覺得症狀控制不夠理想,可提早回診,和醫師討論調整藥物,不可隨意停藥,以免造成更嚴重復發。
(抗組織胺的副作用主要為嗜睡、口乾舌燥、排尿困難、眼睛對焦困難...目前已經有許多第二代新藥物可以選擇,可以減少此類副作用,但每人體質不同,若真的有副作用,可和醫師討論後調整。)

擦藥為輔,或者以冰敷降低癢感。

預防避免誘發因子: 
如:特定食物/中西藥/健康食品、冷/熱/壓力/內衣褲頭、流汗、曬太陽、感染)。

 

至於超過六周反覆的慢性蕁麻疹,則是除了再確認是否有明確過敏原(例如特定的消炎止痛藥類型),盡量避免。

若醫師評估需要,可進一步抽血檢查,除了評估過敏狀況,也可排除可能的病因去治療,例如: 甲狀腺異常、惡性貧血、自體免疫疾病...,目前也有進一步的抗過敏藥物,或生物製劑等新型治療可以幫助患者。







2023年台灣皮膚科醫學會:蕁麻疹指引

Reference 出處
台灣皮膚科慢性蕁麻疹指引
網路圖片

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