異位性皮膚炎 by 琬安文化診所團隊

by 琬安團隊 Nita 


琬安診所團隊為了能在臨床工作,加速患者了解,回家好好照顧乾燥的異位性皮膚炎,除了小組讀書會,統整衛教資訊,做出不同版本。

異位性(阿妥皮atopy,日文アトピー) 體質,不是產生異味💩的那個「味」喔(搖手指)
指的是除了皮膚以外、鼻子過敏🤧、氣喘等過敏體質。


最近琬茹醫師在試著學習使用AI工具,輔助看診衛教。

以下就是使用Chat-GPT版本,加上台灣的異位性皮膚炎治療指引的綜合版本: 

異位性皮膚炎是一種複雜的疾病,通常始於童年,但也可能發作在成年人身上。


因為複雜,所以醫師必須要問出反覆發作、持續一段期間,且發作在某些特定的部位,才能確診為異位性皮膚炎。


這也是小朋友被父母帶來看診時,家長問醫師"他這樣算是異位性皮膚炎嗎? " 醫師會說觀察一段期間,才能診斷。


以下是國際診斷AD異位性皮膚炎的準則

主要特徵:

  1. 症狀:主要症狀為皮膚搔癢、乾燥脫屑,反覆出現特定部位的慢性濕疹長期會導致苔癬化粗厚變化
  1. 受影響的區域:依照不同年齡,好發部位不同
    1. 兒童: 臉部和四肢伸側(手肘、膝蓋)皮膚。
    2. 成人:四肢屈側(肘窩、膝窩),脖子,眼瞼...
  1. 成因:具體成因尚未完全明瞭,與遺傳、免疫系統和環境因素有關。家族中有過敏、氣喘或花粉症病史的人風險較高。
  1. 誘因
    • 刺激物(肥皂、清潔劑)
    • 過敏原(花粉、塵蟎、寵物皮屑)
    • 氣候(極端溫度、濕度)
    • 壓力
    • 荷爾蒙變化

自主健康管理和治療:

  1. 潤膚保濕劑:不管是哪一國的治療指引,潤膚劑都被放在第一線預防及治療,定期使用潤膚劑,有助於保持皮膚水分,並可減少發作。
  1. 局部類固醇:醫師通常會開處方類固醇膏或軟膏,以減少發炎和癢感。
  2. 抗組織胺:這些藥物可以幫助減輕癢感,尤其是在夜間。
  3. 非類固醇之外用藥膏TCIs:在容易產生局部類固醇副作用的部位,例如臉部及私密部位,可以使用非類固醇的局部藥物,如普特皮(Tacrolimus, Protopic  oinment)、伊立妥(Pimecrolimus,Elidel cream)。 初始副作用會有灼熱感,可冰在冰箱,減少副作用。
  1. 照光治療
  1. 系統性免疫調節劑:較嚴重患者,會使用口服或注射藥物,
    1. 類固醇: 短期間使用口服或針劑類固醇,抑制皮膚發炎。
    2. 口服免疫抑制劑使用免疫抑制劑需要定期監測肝腎功能...等等,所以通常在醫院開立。
    3. 較新的生物製劑單株抗體,例如杜避炎(Dupixent,Dupilumab),而杜避炎針劑效果不錯,但健保規定嚴苛,自費的話本身昂貴,所以更須要進一步確認是否需要使用。
      1. 註: 杜避炎健保給付規範
      2. 限用於經外用藥物及一種全身性免疫抑制劑治療無效(需治療3個月完整療程,得合併他院就診病歷),且適合以全身性療法治療之全身慢性中重度之異位性皮膚炎患者
      3. 所稱慢性中重度之異位性皮膚炎,指病灶持續至少6個月,且符合Eczema area severity index (EASI) ≧16及Investigator’s Global Assessment (IGA)≧3。
  1. 抗生素: AD患者皮膚表面附著金黃色葡萄球菌,共存率高,在急性濕疹合併抓破的傷口,合併有細菌感染的情況下,醫師會加上抗生素。

潤膚劑建議


生活習慣調整:

  • 沐浴習慣短時間、使用溫水沐浴,並隨後立即擦皮膚保溼產品。(琬茹醫師常形容是"洗戰鬥澡",嚴重時先用清水,或者用溫和沐浴慕斯產品,快速洗重點部位,例如腋下胯下...)
  • 服裝選擇:穿著柔軟、透氣的棉質面料可以減少刺激。
  • 避免誘因:避免誘因,減少復發。


警語: 網路衛教資訊不等於看診,有皮膚問題還是必須看診,由醫師親自診療後客製化治療唷。

延伸閱讀: 
台灣皮膚科醫學會的異位性皮膚炎治療指引


留言